絲綢之路

提起絲綢之路,人們腦海里就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在酷熱的烈日和漫漫的沙海戈壁中,一對對中國商人和波斯商賈趕著長長的駱駝隊在艱難地跋涉著,駱駝身上滿載著綿綿西去的綾羅綢緞、漆器鐵器、工匠技師和緩緩東來的香藥、玻璃、佛經、僧侶以及葡萄、大蒜、胡豆、紅花 ……
雖然絲綢從先秦時期就開始西傳了,但作為中西方大規模文化和經濟交往象征的“絲綢之路”卻是源于漢代張騫的出使西域。西漢初年,由于匈奴征服統一了西域的一些小國,稱霸西域,不僅對漢王朝形成威脅,而且將西去的道路堵死。漢武帝決定派使臣出使大月氏(音:大肉支。春秋時駐牧河西、秦漢時被匈奴驅逐到今新疆西部及阿富汗地區的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約大月氏聯合夾擊匈奴,打通西去的道路。派出的使節就是后來歷史上有名的的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公元前 138 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由于來回途中兩次被匈奴扣押,歷時十三年才逃回長安,雖然他的出使任務沒有完成,但卻積累了豐富的西域地理資料,并給漢武帝帶回了西域諸國的新消息,使漢武帝原本聯合大月氏打敗匈奴的初衷改變為打通西域通道、擴大政治影響、加強商貿交往的外交策略。公元前 119 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抵達烏孫(今伊犁河上游地區),他的副使一直到達身毒(今印度北部)、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和安息(今伊朗北部)等國。由于張騫沿途饋贈給在當時只有麻布和獸皮可穿的西域君主以華貴輕薄的絲綢織物,使得這些國家對古老的東方文明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商人使者紛至沓來,中國和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強,并促進了沿途各地的經濟繁榮。由于這條西去之路是因為絲綢而名噪天下,并且絲綢的身價在當時的西域的確可與黃金媲美,因此這條貫穿中西方的文化、貿易大道就被稱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起點在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長安,沿河西走廊經武威、張掖、酒泉抵敦煌。由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阻擋,從敦煌開始被分為南北兩條大道。南道出陽關,經樓蘭(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再經且末(今且末西南)、精絕(民豐)、于闐(和田)、莎車等地,越過蔥嶺(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再往西可達條支(波斯灣口)、大秦(古羅馬帝國);北道出玉門關,經高昌(吐魯番)緣天山南麓西去之后 , 再經龜茲(音:丘詞。今庫車)、姑墨(阿克蘇)、疏勒(喀什)后與南道匯合西行。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絲綢貿易之路并非是一條一成不變的固定線路,而是不斷開拓、不斷變化的西行通道,是古代中西方陸路文化、經濟交流通道的泛稱。
絲綢之路自西漢時期形成,至唐代時達到鼎盛,歷經一千多年,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唐代以后,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海上交通逐步顯示出其重要地位,比之在漫漫沙漠中長途跋涉幾年的艱苦歷程而言,航海更能發揮出它的運輸優勢。特別是明代鄭和下西洋之后,航海業得以空前發展,陸上絲綢之路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除了這條西去的陸上絲綢之路之外,還有經過四川、云南進入緬甸再到印度的“西南絲路”;經合浦出海,繞過馬來半島、綿甸沿海再到印度的“海上絲綢之路”;甚至有學者論證還有一條穿過蒙古進入俄羅斯的“草原絲路”等等。但就其影響而言,它們無一可與西域絲綢之路相比。
|